注册 |登录

沙坪小师吧-新址spjyz.gzpwh.com交流论坛教学交流 › 查看主题

6712

查看

1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go

小学数学基本教学模式(高手莫进)

1#
发表于 2016-6-1 17:04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所谓“基本”,即一般般的常用的教学模式,谨仅新人学习之用。
  内含六大类课型教学模式:1、计算题教学模式;2、应用题教学模式;3、“概念”教学模式;4、定律(性质)教学模式;5、几何求积计算教学模式;6、法则教学模式。
  方法可能较为陈旧,所以高手与求新者莫进!


一、计算题教学模式
  1.建立迁移的心向,打下迁移基础
  教师应从本节内容出发,指导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小学计算题课型的教学中知识准备有两种:
  ①口算:
  根据课题的内容,教师准备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
  可采取抢答、自答、互答,可全班进行,也可小组或个人进行,但应注意全面,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
  ②提问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定义,规律,计算法则
  心理准备,就是明确地告诉学生要用准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给学生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知识的顺利迁移打下基础。
[sell=10,money]  2.利用迁移规律,总结计算法则
  ①指导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正迁移的形成。首先取决于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
  ②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区别。当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后,教师应将两者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此分析,抓住本质进行区别,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③计算法则的概括
  这是一个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踊跃说出计算规律,一个人说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法则。
  3.尝试计算法则,加深知识理解。
  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法则的运用,通过练习,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
  4.巩固计算法则,教师评估小结
  紧扣教学内容,教师把难易适中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准备难度较大的思考题给掌握较快的学生做。通过集体批改,对普遍性错误及时矫正讲评提出要求。

  二、应用题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模式程序一般为“复习导入,理解新知,练习巩固,检测反馈,矫正总结。”
  ①复习导入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可针对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关键性旧知识,重点技能技巧,组织学生学习,为学习新知扫清障碍,创设情境,把学生能动推到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上。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②理解新知
  这一环节,按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验算与答案四个步骤进行。
  a.理解题意
  要教会学生读题:一读明白事理。让学生知道题目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并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问题。二读复述题意,要求学生能说出题目大意,把注意力集中到数量关系上,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好准备。
  b.分析数量关系
  在分析数量关系时,由于思维过程不同,可分为综合法和分析法,前者由条件推向问题,即“由因导果”,后者由问题推向条件,即“由果索因”,对于内容简单,数量关系直接的应用题、通常用综合法分析。对数量关系复杂的应用题,通常用分析法分析。当然,在很多的情况下,对复合应用题的分析采取“分析法、综合法”并用的方法,教学时要通过分析找出已知数和未知数之间的相依关系,确定运算的先后顺序。
  c.列式计算
  在明确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四则运算概念判断出每一步的计算方法,列成算式。选择算法,确立算式是解应用题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步骤。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抓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基本训练,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解法,并且寻找思维过程简捷,运用简便的方法。
  d.验算与答案
  验算方法,一种是根据题意,对算式的意义和计算过程进行全面复查。另一种方法是把计算出的得数当作条件,把一个条件当作问题,改编成一道新应用题,解答后看计算出的结果是否与原来数量相符,在确保整个列式和计算过程全部正确的情况下写出合理的答案。
  ③练习巩固
  授课之后,再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设计的习题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④检测反馈
  问题的拟定,要紧扣本节教材要求,难度适宜,不超教材,注意覆盖面,同时要为学习较好的学生准备具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体现因材施教。
  ⑤矫正总结
  矫正采用多种方法。一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评定,互教互学,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二是教师讲评,针对重点问题和带有共性的问题;三是对个别学生出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总之,要及时矫正补缺,达到“当堂清”。

  三、“概念”教学模式
  基本程序: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1.概念的引入
  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①从实际引入概念,即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概念。
  ②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当新旧概念联系十分紧密时,不需要从新概念的本义讲起,而只需从学生已学过的与其有关联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指导得出新的概念。
  ③通过计算引入新概念
  2.概念的形式
  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要以足量的感性材料为依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活动,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概念。
  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形成概念的物质基础
  ②引导学生加以抽象概括找出全体材料共同的本质属性
  ③要提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概念的巩固
  教学概念一旦形成,就要注意在实践中的应用,即巩固、概念的应用,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①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巩固概念。
  练习的类型有:a.应用新概念的练习 b.关键问题重点练 c.对此练习 d.判断性练习 e.改错练习
  ②以新带旧,体现练习的综合性
  注意既借助综合性练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引导学习、复习、巩固旧概念。
  4.概念的发展
  学生掌握某一概念后,并不等于概念教学的结束,要用发展的眼光教概念。
  ①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一个概念总是嵌在一些概念的群体之中,它们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必须提示清楚。
  ②在一定阶段形成一定的认识,抽象概念不要超越教材要求,否则会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

  四、定律(性质)教学模式
  1.引导观察
  一切知觉都有选择性,学生观察事物的选择性受到教师提出的观察任务的制约。学生要在观察前就明确观察任务,这样学生在观察时,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观察事物就会获得比较完整、清晰的表象。便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2.比较分析
  通过练习观察,学生已获得较为清晰的表象,然后进一步提高要求,先按具体的数说式子,再用简练的话说出定律(性质)这既是一个理解教学关系的过程,也是一个训练概括的过程,两个过程互相促进。
  3.归纳概括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再有前面观察的感知作基础,学生对例题稍加比较分析,既可概括出定律(性质),收到点石成金,水到渠成的效果。
  4.巩固练习
  ①基本练习
  学生通过对例题的观察比较,掌握定律(性质),然后趁热打铁,再针对定律(性质)设计一些基本练习,综合练习等进一步巩固,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技能技巧。
  ②变式练习
  学生通过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的训练,掌握了定律(性质)
  要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掌握定律(性质)的规律,说出运算的依据,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变通的教学效果。
  5.检测矫正
  ①紧扣教材,拟定难易适度,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检测题进行与测验,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评卷。
  ②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和课堂总结。

  五、几何求积计算教学模式
  首先交待目标,培养情感,检查学具,板书课题,然后按六步进行授课。
  1.直观认识,形成表象。
  直观认识一般指实物直观,图像和模型直观,形象化语言直观三种。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动手摸一摸,教一教,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做一做等等。让学生的眼、脑、手、耳多种感管,积极参与,使学生带着好奇和兴趣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2.识图作图,掌握本质
  图解是直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体与抽象桥梁,同时也要求积计算的基础前提,因此,要求学生学会识图,作图,或根据图形叙述相应题意进而掌握不同形体的本质属性,并能达到图物对号之要求,为看图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推导公式,解答例题
  要使学生对公式掌握好,记忆牢,运用准,就要让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公式的推导并广泛叙说公式的由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强调重点,使学生真正弄懂各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公式解答例题,得心应手,接着进一步看书巩固或提出疑问。
  4.练习巩固,分别指导
  当堂练习内容应紧扣例题知识点,注意形式多样,要有梯度,富有思考性和趣味性。
  5.考查测试,独立完成当堂测试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新知的达成度,以便有的放矢地跟踪补缺。测试内容不超过教材,题量以中等学生能做完为宜,优等生增设思考题,差生也可只列式不计算,教师巡回了解情况,学生独立完成。
  6.反馈矫正,评估总结。
  教师公布答案,让学生交换对批试卷,对个别有错的同学教师当堂指导纠正。或自习课另外给予辅导。然后对本节知识掌握情况作一概括和总结给予鼓励,提出希望与要求。

  六、法则教学模式
  1.定向思维
  ①知识定向
  教师根据所学法则,抓住法则之间的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编制复习题,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铺垫。
  ②思维定向
  紧扣新知实质,给学生明确思考范围,思维定向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a.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定向。
  b.创设疑问定向
  c.利用法则的迁移定向
  ③目标定向: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探究新知
  ①提示课题:激发学生探讨新知的欲望
  ②研究算理
  a.给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素材,引导学生逐个加以分析研究。
  b.在分析研究过程中,教师应主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络点,思维的转折点,引导学生自己测算理。
  c.概括法则
  在分析研究完所有的素材并讲完算理以后,应让学生联系实际计算来总结概括法则。
  a.强化记忆
  教师在学生语言概括完后,出示法则条文,强化学生记忆
  3.形成技能
  掌握计算的技能与技巧必须通过练习来实现,练习形式可采用如下几种。
  a.单式练习,以突破法则的重点为主。
  b.模仿式练习:题目与例题相仿。
  c.反例练习:出示错题让学生判断、纠正、讲理。
  d.对比练习
  把一些有联系的法则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e.定时练习: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习题
  4.小结
  对本节学习内容作概括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评价,对学生提出希望与要求。[/sell]
教育何时迈向“现代化”?www.gzpwh.com
spjyz.gzpwh.com

TOP

2#
发表于 2016-6-2 16:31 | 只看该作者

TOP

沙坪小师交流论坛spjyz.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6-13 16:35, Processed in 0.057854 second(s), 10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