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沙坪小师吧-新址spjyz.gzpwh.com交流论坛小师杂谈 › 查看主题

6136

查看

1

回复
返回列表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go

思考:“可怕”的应试教育,中国想改,美国想学

1#
发表于 2013-10-14 12:09 | 只看该作者 | 倒序看帖 | 打印
一、衡水中学这类“超级考试工厂”正是中国高压应试教育的代表

除了数百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和港大”的辉煌成绩,衡水中学的军事化、“无死角管理”同样叫观者印象深刻。着装自然是统一的校服,而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10点10分,学习和作息时间安排具体到分钟。巨大的学业压力甚至让很多学生在跑步锻炼和进餐时间都在拿着书读。此外,成绩、德行、卫生全部纳入“量化管理”,包括“男女生频繁交往”、发呆、吃零食等都属扣分范畴,甚至要在学校通报批评。


一位2011年毕业于衡水中学的女生保存了从高一到高三所做过的卷子,摞起来有2.41米,她最终考入了香港大学。

二、类似“超级考试工厂”的“特许学校”在美国也越来越多

从上世纪90年代来,面对美国公立学校在管理学生,特别是少数族裔学生方面的“软弱”、学生成绩下滑的局面,美国就逐步兴起了“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美国“特许学校”的基本思路是,公民或公司、组织均可向当地教育局申请开办特许学校,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与教育局签订责任书(主要是学生成绩指标),然后教育局根据当地学区学生人均经费和特许学校资助金给学校拨款。学校也可以去争取外部基金会支持。特许学校在办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在公立学校受到限制的一些做法,可以同家长签合同,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管理学生,比如监督完成家庭作业。


美国“特许学校”中身穿统一校服的小学生。

特许学校只是美国重振压力教育和提高学生成绩的一面,而这些举措都有民意支持。

三、日本政府公开反对无压力教育,正着手增加作业、恢复“六天上学制”

实际上,全球化所带来的危机感并不仅仅体现在中美之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是“无压力教育”的反对者,重振日本教育也是他当选首相后施政的一个重点。日本文部科学省甚至在酝酿恢复六天的学校课程,并增加作业。在日本的高中流行一种说法:“四当五落”,意思是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就能考上大学(当:考上),要是睡五个小时,就要“落榜”了。

四、各国普及“高压应试教育”背后还有对教育的崭新认识

中国的“高压教育”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学生水平在权威评估中名列前茅

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的一项权威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这项计划通过对全球范围内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每三年一次。根据其2010年的调查结果,首次参加评估的上海15岁在校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全部排在首位。这一评估结果不仅让欧美多家媒体惊呼“意外”,并开始追踪分析上海及亚洲教育的成功经验。

很多研究也表明了“常识”的不准确:高压教育并不会扼杀能力和创造性

很多人反对应试教育的理由就是认为应试教育会培养出“高分低能”和没有“创造性”的学生,并常常以此对比中美教育的差距。而前文已经提到了,在美国,真正出色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业并不轻松,而高等教育阶段更是十分辛苦。除此之外,一系列的研究也十分清晰的证明了“严厉甚至枯燥的教育不会扼杀创造力,相反,通过这些教育积累的知识是创造性得以出现的前提。”

不能因噎废食,基础教育获得的知识是创新的根基

再看一个日本的例子。日本文部省曾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模仿西方提出“宽松”学习,以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产生了负面效应,造成当时日本中小学生的“能力低下”,教育质量下降。据当时的民间机构调查显示,日本三分之一的大学都必须对经历“宽松”学习的大学新生进行高中数学、理科的补习。另据日本文部省称,日本因不能正常进行授课而需进行补习或个别补习的大学几乎占半数。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据,你认为呢?

详细内容请看:http://view.news.qq.com/intouchtoday/index.htm?2579
教育何时迈向“现代化”?www.gzpwh.com
spjyz.gzpwh.com

TOP

荣誉会员

教育改变命运,智慧引领辉煌

2#
发表于 2013-10-14 20:06 | 只看该作者

TOP

沙坪小师交流论坛spjyz.gzpwh.com |联系我们

GMT+8, 2024-6-13 15:09, Processed in 0.048116 second(s), 7 queries.

Powered by Discuz! X1

© 2001-2010 Comsenz Inc.